湖畔云庐·辰光生活馆距西溪约5公里,西溪是基于湿地的景观,其间屋舍、河荡、泽地,斑块错落,港汊纵横,岛屿植被将塘、荡围合起来,界定出较为收束的空间,相对于西湖的开阔,可以说,西溪是被掩藏起来的景观。
生活馆的建筑设计是与屋檐相关的场景画面,大片玻璃窗、水平线条框架等现代形式被隐藏在大屋顶、大挑檐的东方制式之下。
场地约5000平米,狭长局促,在这方寸之地,设计尝试以视觉、听觉、触觉与场地对话,演绎被藏起来的景观故事。
设计中常说的缘起,往往来源于生活,或许是片段记忆,或许是脑海里描绘的画面。我们希望,在腾挪转换间,所见、未见之外,辰光生活馆描绘的景观故事,是与西溪和东方相关联的……
场地不大,其连续的三角地特征却尤为强烈,最窄处不足6米,使得空间狭长而局促。如何化解甚至消除这种不适感,无疑是对设计师的挑战。
落客区紧邻城市借道,直线距离仅30米,我们希望这个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与城市分离。入口被选在场地最北侧,通过路径回转拉长动线,并用半透的刚竹作为边界,让人可以感知到下一个空间,帮助在体验感上实现这种空间的延展。
从落客区到建筑入口间距离约50m,在狭长的行进路径中有三个客观条件需要理性分析去解决,一是锐角三角地的局促感;二是贴近建筑的压迫感;三是城市道路和施工工地的影响。我们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序列营造方式,以连续的片墙、顶廊,围合成两进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院落。两进天井一个面东,一个面西,被命名为“东院”“西院”,东西两院空间的光影随着清晨与傍晚时的阳光偏移而转变。
两进院子,两个空间,两种意境,两道光影,我们希望借此描摹日出日落、四季荣枯的季相变幻。
用不同规格的砾石、绿植地被和自然置石,模拟西溪的岛、滩、塘、桥、堤的地貌肌理。我们在“东院”中地表以灰色与白色砾石作为主要色彩基调描摹冬雪后的西溪,而在“西院”中则以绿色的植物作为主角,展现西溪充满生机的春天。试图通过“东西”两院的强烈对比,体现自然的伟大力量。
生活馆建筑前场设计是对光影的另一种阐述。由于空间尺度的限制,从外难以看到建筑全貌,同时从室内向外,也难以看到深远的景观。我们将建筑前景留白为一面静水,以影观景,建立人、景观与建筑的对话。
这个空间进深狭小,用地呈不稳定的三角形。从行为意义上不宜被进入使用,更多给人以精神上的共鸣,可以以建筑作为背景或从建筑内部去观赏,所以从形式上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。在建筑大挑檐水平线条的强烈形式感下,处理三角形用地的斜向边界成为关键。
水面与建筑面同宽,两片景墙与向外延伸的水面边界一起,重新建立了空间的均衡和层次。我们将空间尽头的紫薇种植区降低标高,使人无法识别三角地的斜边,同时紫薇的高度也特意挑选,树冠刚刚出墙头,模糊了墙体倾斜感。
穿过会所建筑是向西延伸的中轴起始空间,是未来大区公共空间到专属空间的转换,我们采用黑色的镜面水池以及两列舒展的乌桕林荫,希望可以呈现更加亲切、灵动的空间氛围。
洽谈区外的休憩庭院延续了建筑的形式语汇,平行嵌入的水平方向石条,在砾石表面形成通长的线性肌理呼应室内的水平百叶,而园中的早园竹与分隔建筑玻璃的竖向线条一致。在这里,水平与竖向线条一起形成一幅纵横交织的画面。一长、一方两块置石与竹子交错布置于画面之中,若隐若现,室内与庭院的边界变得模糊。
设计需要有一个“度”,对于在建筑语境下的景观设计,“适度”是对景观设计提出的基本诉求之一。建筑、室内与景观都不是各自孤立的个体,这三者对话的过程与状态,无疑是对这一诉求的重要体现。在辰光生活馆的设计过程中,“适度”是我们对景观设计的重要考量。
景观设计是严谨、客观的,因地制宜,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建筑的气质,建立相匹配的系统性的景观;景观同样也是鲜活的、生动的,渗透着场地文化与意境的联想以及丰富的功能。
项目名称:湖畔云庐·辰光生活馆
业主:绿城交投
景观设计:会筑景观设计事务所
设计团队:张浩青、梁永德、李佳笈、孙靖、顾悦平
建筑设计:GOA大象设计
室内设计:HWCD
地址:浙江·杭州
建成时间:2019年5月
项目摄影:张海
更新日期:2019-12-20 16:28:08
非常感谢 CLD会筑景观 带来的精彩项目, 查阅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