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丁,人类文明一种代表着温柔的修复语法。
它是磨破的牛仔裤膝头,一块靛蓝布片绣出的时光印记;
它是深夜程序员敲下的代码,为数字世界堵住漏洞的隐形创可贴;
它也是匠人指尖流转的闪烁河流,沿着瓷器的纹路徐徐铺展,让每一道裂缝都有了光阴行走的轨迹。
残缺不必遮掩,不必重建,修补亦可成为美学。而今,我们将这种与人类文明共存千万年的修补智慧,以生态的笔触书写在土地上。这不仅是修复,更是一场跨越物质与精神的织补。对比粗暴的推翻重来,我们更愿意用设计中的严谨与精密,完成大地的诗意缝合。
当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时代,许多承载着记忆却日渐老旧的社区绿化空间,正面临着功能与美学的双重考验。顺应着国家城市更新的政策推进,在位于广东的顺德大良镇苏岗区域,山水比德以其独有的"山水焕城"城市更新模式,重塑着这座岭南水乡的品质与韵味,让城市在保留原有肌理的同时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山野里、湖泊边不着痕迹的温和“补丁”
项目位于顺德中心城区苏岗区域,从属于佛山的“两心”之一,担当着“中心城区后花园”的重要休闲文旅门面,该区域作为“十村示范”大良街道选点,是绿美广东建设最为直观、显著的窗口项目。在未设计改造前,项目周边便已自发聚集了众多特色业态,如网红咖啡馆、民宿、西餐轻食、私房菜馆、传统美食小店等,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。然而,这一片区的城市公园、湖泊、绿地、街道环境却仍停留在上个世纪末的状态,亟待改造升级。
▽苏岗新村、苏岗公园、睡牛岗周边、城北涌沿线区域场地原貌
在"百千万"工程的精神指引下,项目以"苏岗有游龙"为总体设计概念,结合顺德美食文化、岭南龙舟文化,以及顺德人松弛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,提炼场地与文化的色彩记忆,将自然生态与都市休闲相互融合,构建城央文旅社区。通过龙舟赛事、龙母庙、巡游等民俗节庆,打造“漫游体验、乐游休闲、戏游文化”空间体系,形成特色动态游历动线,打造响亮的苏岗街区品牌,助力佛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。
本次改造提升范围为苏岗新村、苏岗公园、睡牛岗周边、城北涌沿线区域,本文主要展示一期建设内容中的心水湖郊野公园、石山公园、睡牛岗环山步道段等节点。苏岗公园、首开街区两大改造节点详见《Bubbleverse 街区泡泡漫游丨顺德大良苏岗公园改造项目》。
该部分改造将分阶段实施,计划通过五年时间逐步实现生态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:首年重点构建生态基底与文化锚点,打造区域核心特色;第三年着力完善气候适应性设施,提升环境韧性;到第五年最终形成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生态系统。这一循序渐进的实施策略,既确保了短期成效,又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改造提升后的心水湖、睡牛岗及周边区域,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,逐渐成为市民休闲的热门去处。在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用户的自发分享传播下,这里已发展为备受欢迎的野营场地,环山步道也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理想空间。如今,该区域已成为顺德大良广受好评的户外休闲场所,每逢节假日都会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自然。
“补丁”计划背后的景观生态学
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,苏岗片区作为顺德中心城区的生态过渡带,其现状呈现典型的景观镶嵌体特征。该片区拥有自然山体(睡牛岗)、人工绿地(苏岗公园)、城北涌水系等异质斑块交错分布,形成粗粒(石山)与细粒(社区绿地)混合的空间格局。城市化进程导致原有生态本底破碎化,形成切割自然绿地不连续的斑块隔离、杂乱的驳岸情况与无序丛生的植物群落,使斑块边界呈现硬质相接情况。
心水湖郊野公园、石山公园、睡牛岗环山步道段部分的核心设计任务,是通过三大设计策略:尊重现场、敬畏生境,低碳思想、旧物利用,微介入、轻改造,修复景观镶嵌体的生态功能,而非彻底重构空间秩序。
我们通过生态化改造,处理睡牛岗生态绿地与苏岗社区的边界过渡,保留原生大树,重整心水湖及睡牛岗原有道路系统,并采用从原场地拆除的废弃材料进行重新利用;在石山公园区域为保护与展现难得的“石树”共生奇景,以原生石块与钢结构楼梯拼砌休息平台,将对原场地的介入降到最低;在森林管理方面,我们采取差异化生态策略,重点保护原生植被群落,促进乡土树种自然演替,构建乔木-灌木-地被的多层次森林结构。
这些系统性措施旨在修复而非重构生态功能,在保留场地原有自然特征的同时,通过科学、节制的设计手法恢复区域生态完整性,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。
01 心水湖郊野公园
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,实现绿色基础设施的多重效益
心水湖郊野公园以“生活就是美,自然就是美,简单就是美”的设计原则为核心,通过回收重整心水湖的闲置空地,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生态、休闲、景观于一体的绿色空间。
该区域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,不仅恢复了滨水绿地的生态功能,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可观、可感的高品质生活环境,同时为后续民宿入驻、商业业态发展做好前期的空间环境准备。在设计和实施中,我们采用了低影响开发(LID)理念,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,展现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多重效益。
▽心水湖郊野公园改造前后航拍图
▽城北涌北侧河岸分区总平面图
针对睡牛岗生态绿地与苏岗社区之间生硬的边界,我们进行了生态化改造,在心水湖周边,清除了原有驳岸杂乱生长的植被,将其重塑为平缓的草坪与自然蜿蜒的亲水空间。这一改造既保留了生态绿地的原生特质,又创造了可供市民舒适使用的滨水活动区域,实现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过渡。
▽心水湖郊野公园改造后驳岸现状
▽湖边依地就势做成的草坪被孩子发明了“滑草”新玩法
在改造过程中,我们拆除了湖中原先私人建造的亭子,将湖景重新开放给公众,践行了景观正义的理念。通过对湖岸线的曲线化重塑,与视线关系的重新梳理,不仅提升了空间的可达性与公共性,更呼应了感官可供性理论中关于视觉引导、触觉体验与自然隐喻的设计要义。
▽湖面中原有亭子构筑物
在心水湖驳岸,我们种植了对生态环境十分敏感的鸢尾作为水质指示植物,配合湖中自然生长的莲花群落,共同构成了一个能够实时反映水质变化的活体监测系统,在完成景观的观赏属性之余,更能直观印证湖泊的优良生态环境质量。
我们以"低碳思想,旧物利用"的原则,对心水湖郊野公园基础设施进行了系统性升级。通过创新性的废弃物再生设计,将建筑废料转化为独特的景观元素。
在城北涌心水湖段河岸绿荫区域的改造施工过程中,清理出来6根7米长的废旧水泥电杆、数十条倒伏的枯木树枝,以及苏岗公园停车场拆除后成堆的混凝土石块,经过多方协作,废弃电杆化身为惊险有趣的独木桥,枯木经过色彩处理变身为七彩攀爬架,混凝土块化作林下生态汀步,由混凝土与红砖碎块组成的再生石堆砌出充满童趣的跳石步道。这个仅用3天便完成的300平方米野趣乐园,以其原生态的美学风格和互动性体验,生动展现了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的无限可能。
▽城北涌心水湖河段改造前后对比图
▽拆除的混凝土石块重复利用铺设山林趣野径
▽运用废旧水泥电杆、数十条枯木树枝打造野趣活动场
改造后的心水湖郊野公园,已成功招募社会力量,计划建设公园驿站等配套设施,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。今年社区积极联动咖啡店商户、教育机构,计划在心形湖公园开展“咖啡+露营+亲子活动”,通过品牌合作、自营业务和社群运营相结合的方式,提升盈利能力,确保公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。
02 石山公园
保护历史文脉与自然禀赋,进行创新性改造
石山公园部分的设计策略为:尊重、保留、发扬。在保护场地历史文脉与自然禀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改造。
位于此处的石头山、天后宫,是顺德原始海岸的遗址所在地。设计充分尊重原本存在于此的古树与巨石共存的奇景,保留原有的场地形态,新增内容依然延续着“微介入、轻改造”的原则进行设计,既能增加游人进入其中体验互动,又能不破坏大树根系与千年山石表皮。
我们通过对场地的踏勘建模,找到两处适合的区域设置了休息平台,由原场地石块进行拼砌,做到与原生环境相互融入。平台与步道使用了石钢格网栈道形式,每平米仅需四个支点,每个支点占地面积约为5cm*5cm,避免过度接触山石表皮。通过精心设计的观景视线,将百年榕树与嶙峋巨石转化为极具空间体验感的景观装置。
▽石山公园平台园路结构尺寸、坐标平面图
改造后的石山公园,生动诠释了“低干预”设计理念与景观生态学的完美融合,步道及平台并没有耽误石山上原生植物的生长轨迹,通过预留的缝隙,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,植物依然茁壮向上生长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生长中的植被与人工构筑物形成了有机的共生关系,将曾经生态破碎的场地转化为具有多重价值的景观节点,既可作为生态教育的活体展场,又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探索乐趣。
石山公园平台植物生长过程
03 睡牛岗环山步道
"苏岗有游龙"主题自然文化大环游
在睡牛岗区域,我们通过对原有道路的优化整合,形成完整的环游闭环系统,让市民可以更好地亲近与感受自然。漫步于此,斑驳树影轻抚肩头,或是骑行林间,草木清香的微风掠过耳畔。原先未被完全开发的睡牛岗,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城市森林氧吧。
郊野径的设计,不在于刻意的雕琢,而在于对自然本真的发现与呈现。我们以敏锐的眼光,在看似不经意的处理中,展现出荒野之美:因路径清理而显露的山体原生石块,未经人工雕饰便自成风景;几处恰到好处的休憩点,既满足了旅人小憩的需求,更在无形中编织着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。这种低调的设计哲学,让腐朽焕发新生,让野趣自然流露。
我们通过多维度技术手段实现生态保护与功能提升的平衡:蜿蜒的路径系统精准避让原生大树生长区域,形成人树和谐共处的空间格局;对现有混凝土路面仅进行表面清洁与修复,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基础设施;保留原有乔木群落,通过中下层植被梳理与适度截枝等精细化操作,既维持了林冠郁闭度,又促进了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演替。
五月,园路沿线的格桑花海正在怒放,与富有地方特色的村屋彩绘相映成趣,共同构建成兼具自然野趣与文化特色的游览体验。花海区域地块属于传统认知中的“边角料”城市荒地,我们使用撒草籽的简单手法,既保留了地块原有的自然野趣,又创造了令人惊艳的季相变化景观。
源自"苏岗有游龙"主题的视觉标识系统,以蓝绿色水系文化与场地暖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,流畅的游龙线条巧妙引导游客深度探索。
如何以最小的干预,唤醒最大的生态潜能
某些时候,设计师也许更像修复师,用最精细的针脚缝合生态系统的伤口:不是大刀阔斧的重构,而是以温柔的手法,修复城市与自然之间破碎的契约。保留每一棵古树的生长记忆,尊重每一块巨石的岁月痕迹,让拆除材料的重生讲述可持续发展的故事,这种"补丁式"的生态修复,不是简单的景观美化,而是重建了一个能够自主呼吸、自我修复的生命系统,让城市的边角料也能成为充满活力的好去处。
站在"百千万工程"的时代节点上,顺德大良正在书写属于他独特风格的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。每一次谨慎的介入,每一处温柔的修补,都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敬意。未来,山水比德也将持续完善"山水焕城"模式,以跨学科的视角整合生态学、社会学与设计学,通过尊重现场、敬畏生境的设计智慧,尊重自然演替规律的修复哲学,为环境生态的潜能激活提供新思路。
真正的可持续发展,不在于我们创造了什么,而在于我们保留了什么,以及我们如何以最小的干预,唤醒最大的生态潜能。
项目信息
项目名称:顺德“十村示范”大良苏岗心水湖、石山公园、睡牛岗环山步道段
委托业主: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工程建设管理中心
景观设计: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
景观施工:佛山市皓信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
监理单位:广东顺盈工程管理有限公司
景观摄影: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
项目地点: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
设计面积:44486.62㎡
设计时间:2024年01月
建成时间:2024年12月
更新日期:2025-08-08 18:03:27
非常感谢 山水比德 带来的精彩项目, 查阅更多